感恩心和忏悔法门

◎恒律法师十二月廿一日开示于

法界印经会水忏法会


今天个人很感激、很高兴,能回到印经会。大家刚吃饱,觉得吃得饱饱的,好不好?我们要有感激的心,因为有很多老菩萨、年轻的菩萨,在六楼帮我们准备天厨佳肴,而他们现在还在用斋、善后。

一个感激的心,是非常重要的。十几年前,我和各位一样,在法界印经会做义工,我现在也是义工,我回来这里,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样。看到很多老菩萨,都还是一样健康,很高兴。当时大家一起在这里工作,后来个人因缘能够到美国去,也是他们很大的帮助。

中国人常讲一句话:「受人点滴,当以泉涌相报。」记得我当时坐飞机离开台湾时,心里就想着一句话:「愿以自己的福德,回向台湾的众生!」希望台湾的众生,都能免除一些灾难。因为我觉得在台湾受了很多的恩惠,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,去美国,希望自己能更进一步提升,有任何一点福德,都愿意回向台湾的众生。能不能成就?我不知道,我就这个心,到现在还没有改变。

我们今天修《忏悔法门》,就像我们刚才吃的食物一样,忏悔是修行的第一步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们刚才吃的这么好吃的食物,如果盛食物的盘子是肮脏的、有臭味的,那再好的食物,各位都不会想吃。这代表是说:我们的身心是个法器,虽然有「无上甚深微妙法」,但是如果我们这个法器不清净,那再好的法,也不能受用。所以我们来忏悔,就是把我们的身心洗涤清净,才能够容纳真正的妙法,才能够有法乳,才能够饮用。要不然再好的法乳、再好的美味,我们都不敢食用。为什么?因为这不是一个清净的法器。

所以我们今天大家一起来忏悔,是很好的。因为共修能让我们有一种无形的加持力,能让我们更专心。无始以来,不用说无始以来,就说我们这一生,我们伤害过多少众生?是不是?那和这些众生都结了冤仇,我们应该如何化解?我们要相信佛经所讲的──我们要发慈悲心、回向心、广大心,来做些功德,能够回向一切众生,就像《地藏经》所讲:「舍一得万报,回向法界」。

信心是很重要的,我们来到这个世间,往往都很执著有形的财富、房子、美貌,到我们年老,乃至病危、死亡之后,这个身体就变成无形的。这个世间上有很多无形的东西,我们不知道,除非我们有宿命通。我们不知道我们过去犯了多少的过错,所以当我们在诵经的时候,要以很挚诚恳切的心,相信这是我们过去所犯的错,我要认帐。认帐,我就要改。所以在我们修行佛法─信、解、行、证─过程中,信心是很重要的。

有一个人在晚上走路,不小心掉到一个坑里去,他一手就抓到树枝,这时候他很危险,就喊:「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快救我!」平常不会念,那时候念得很勤。可能是真的诚心感应,阿弥陀佛就现在他前面,阿弥陀佛就和他说:「你放下罢!」他还继续喊:「阿弥陀佛!阿弥陀佛!」阿弥陀佛说:「你放下罢!」他说:「阿弥陀佛!我不是要去西方!如果我放下,就没命了!」阿弥陀佛还是说:「放下罢!」他还是继续喊,到第二天天明,他往下一看,他离地才二尺而已。

我们信佛,但事实上,阿弥陀佛出现的时候,我们还不一定相信。那相信什么?相信我们的习气!就二尺地,阿弥陀佛和你说:「放下!」你还是不敢放。我们无始以来抓着这个习气,就是如此。我们从臭水沟抓着烂泥巴,又烂又臭,还当宝贝看。

明明知道「绮语」不好,偏偏又讲「绮语」;明明知道「绮语」讲多了,来生可能会变成哑巴,还敢讲;明明知道「乱讲是非、挑拨离间」──把不该听的听进去,到处挑拨离间,下辈子变聋子,我们都还敢讲、敢听。这是代表我们对「因果」的「信」不真诚,没有真正的了解。

所以我们在研究佛经的时候,我们要有深切的体认──我们犯了很多的错误,这是真实的。我们要认帐、要改,而不是说:「我没有做啊!我这生没有做什么坏事啊!」这生我们做什么坏事,我们自己不晓得,但是你没有做坏事,并不代表你是好人,只代表你不是坏人。你要有好心、做好事,才有好报。所以我们如果说:「我没有做坏事!」那你又做了多少好事呢?不知道我们有多少时候是存好心的呢?这点我们都要回光返照。

大家修忏悔的法门,想到佛所说「四正勤」,就是──已生恶令断、未生恶不生、未生善令生、已生善令增长。这是我们修《忏悔法门》的要旨。过去不该做的,我们认错,不要再做下去;还没做的好事、好心,要去做它。所以,《忏悔法门》简单来说,就是「四正勤」。

如果在佛堂真诚地忏悔,可是出了佛堂,又犯了;境界来了,又考不过了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无始的习气很重。那是不是就不忏了呢?我们每天肚子都会饿,但还是要每天吃饭。所以还是要忏,我们时时要忏悔,久而久之,就能改过来。如果只是吃一餐饭,吃饱饱的,明天不吃,后天不吃,可以吗?不可以!同样地,我们今天参加《三昧水忏》完之后,我们要时时回光返照──我是不是又犯了?犯了的话,赶快忏悔。这样子,久而久之,潜移默化中,我们的气质就会改变。

所以中国人讲:「内观谓之聪,自知谓之明。」如果我们能经常反观自照,才是真正的「聪」;能够了解自己,才是真正的「明」。这个「聪明」不是一般的「世智辩聪」,而是真正能反观自照、了解自己。

(待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