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时保持平静的心

◎沙弥尼近康师十一月一日

讲于法界印经会观音法会


今天是观音法会圆满日,我们已经诵了三天〈大悲咒〉、观世音菩萨圣号。观世音的「观」就是「观看」,观看这个世界的音声。「观」是能观的智慧,「这个世界」是所观的境界。众生在困难艰苦的时候,想起观世音菩萨,就诚心念观世音菩萨,观世音菩萨就来救拔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。

上人说:「慈能予乐,悲能拔苦,我们诵持〈大悲咒〉,最重要是我们要心存大悲心。只有心存大悲心,我们念的咒才是真正的咒,也对我们、对世界,有真正的帮助!」慈悲心怎么来的?是从日常生活慢慢累积而成的。那是不是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大悲心,就不去念咒呢?也不是!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大悲心,所以我们更要持〈大悲咒〉,每天薰习,慢慢把我们的慈悲心培养起来。

为什么上人有这么多弟子皈依他?我想这是因为上人的悲心是很大的。为什么说大悲心很重要?当上人用很严厉的方法教化弟子的时候,我们不会起瞋恨心。为什么?就是因为上人有大悲心,我们在上人的严厉中,感受到他的大悲心,所以我们就不会起瞋恨心。

我为什么会接触佛法呢?以前我常会想──人一生在追求什么?人长大后就结婚,结婚好像是人生的大事。可是我想──人为什么要结婚?女人希望嫁一个好丈夫,然后终身有个依靠。可是我会想──这个依靠能让我们一辈子依靠吗?不是!所以我一直在想──一定有一个最究竟的东西。

所以后来我就觉得「宗教」很重要,因为「宗教」是我们唯一的依靠。可是我当初接触「宗教」,我是要求「好死」。既然结婚、生子、养育小孩,都是为的将来老的时候,有一个依靠,其实总归一句,就是「怕死」!为什么怕死?因为在死的那一刻,我们是没有什么能力的,我们都是要依靠别人的。所以我就想──既然是「死」的问题,那我就要「好死」,「宗教」应该会给我一个「好死」。

有一天遇到一件事情,又让我这个想法改变了,我以前上班时,有时候出差到台东。有一次我在台东火车站,看到一位出家众,她年纪蛮大的,大概六、七十岁。那时候我接触佛教还非常浅,我看她走路非常慢,你可以感觉到她身体不好、不舒服。我们同一班火车,我就跟她一起上了火车,我们在车上聊天。我就问她:「是不是不舒服啊?妳中午吃了没有?要不要吃一点东西?」她说:「吃过了!」我看她有些不舒服,想泡一杯「三合一」给她喝,她说:「不行!」「为什么?」「因为我过午不食!」我第一次听到「过午不食」,「过午不食」是什么?她说:「过了中午以后,我就不吃东西。」那时我心想:「妳已经生病了,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限制呢?」当时我是不以为然的。

后来她说,她从小就出家,住在庙上。庙里有二十几位出家众,年纪都和她差不多,都是这么老的。但是她们身上都没什么钱,她们生病,师父就告诉她们:「庙里也没有什么钱,生病,大家各自保重!」各自保重,就是尽可能依靠自己。

我听了很难过,我想她从小出家,这么老了,还会生病,她们在庙上念佛、用功,应该会很健康,而且会比较「好死」的。所以那时我听了,心里很难过,也改变了我原先对「宗教」的一些看法,那时候我认为「宗教」到最后,是可以求得「好死」的。虽然这位老出家人说得很平静,但在她的身上,我看到她受的病痛。那时这位出家众带给我的冲击很大,我心情就不太好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觉得人生最大的依靠,会是「宗教」,那为什么「宗教」不能让我们求得「好死」,而且到晚年过得这么辛苦,身上没有什么钱,生病还要各自保重,完全依靠自力?

后来我慢慢学佛,想法就不一样了!我想她们虽然示现病苦,但我相信她们心里是很平静的,是很安详的。所以后来我觉得──我们能够好好「往生」是很好的,但那是要有很大的福德因缘。我们可以怎么样呢?有时候让我们好好「往生」,不见得在没有病痛上面。即使我们身上有病痛,只要我们有平静的心,病痛是不会干扰到我们的。

观世音菩萨所修的耳根圆通法门,就是教导我们──无论遇到什么境界,都要收摄在心,也就是「反闻闻自性」。我们要「闻性」,而不是「闻声」;「闻声」就会生分别心、用分别识。我们为什么有痛苦呢?就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;有分别心,就有对待──有快乐、有痛苦;有喜欢、有厌恶。就因为这份对待,才会造成我们人生会有痛苦。如果我们都能收摄一心、反闻闻自性,不随外面的境界转,我们慢慢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,这是学佛很重要的过程,我们追求的,就是「平静的心」。

「平静的心」,就是要常常保持平静,不是一天平静、一天不平静。为什么我们要常念佛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?目的就是要收摄我们的身心,时时保持平静的心。最后祝福各位,能够常常反闻闻自性,常常有一颗平静的心,平等心、大悲心一天天增长,福慧双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