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徒的真志愿

这个事情,不要推诿到别人身上去,而是要回光返照,
问问我自己--应该怎么样来弘扬佛法?应该怎么样来为佛教来发扬光大?
◎宣化上人开示

现在的人,生在佛后难的时候,去佛已远,可以说是最不幸的一个时候,佛法将要灭亡,魔法好像在兴起;因为这个,我们凡是出家人,应该以佛教为己任,古人说:「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」;我们现在可以说:「佛教兴亡,人人有责」;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都有责任。这个事情,不要推诿到别人身上去,而是要回光返照,问问我自己──应该怎么样来弘扬佛法?应该怎么样来为佛教发扬光大?我出家了,或者没有出家,我应该是怎么样的行为,才能使全佛教兴盛起来?

问问自己,不要以为这是大家的事,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,没有什么关系,你要知道──人人若有这种心,都等著旁人弘扬佛法,自己不尽自己一份的责任,这就叫「龙多失靠」。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的人,时时都应该认清自己的任务是什么。

在这个时代,不可以躲懒,不可以偷安,若没有真正修行人在这世上,佛法一定会灭亡的。我们既然做佛教的一份子,应该尽上我们所应尽的义务和天职。在弘扬佛法的期间,不要畏首畏尾的,不要怕人妒嫉、障碍,也不要怕谁不高兴;我们是为佛教拿出真正的志愿、拿出真正的真心来为佛教服务。

人人都知道,万佛城是真正修行的地方。可是我们不要「挂羊头,卖狗肉」,不要尽戴一个假面具,来欺骗一般世俗的人;我们必须要脚踏实地、躬行实践、依教奉行,我们在佛法上知道多少,就做多少。若要修道的人,应要养成四无量心,就是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。慈能与乐,我们能不能给众生乐?我们若没有给众生乐,那就是没慈悲;我们能不能拔众生的苦?不能,那也就没有悲心;喜,我们是不是时时都欢喜?时时都很高兴地学佛法?我们有没有常常忧愁?是不是有的时候犯了那个老毛病──闹情绪?如果有,就要快点把它改了!因为你有一点点的习气,在七情六欲上用功夫,都是错误的;舍,我们有没有舍心?首先问一问。如果有,这舍心是大是小?是一时的?是永远的?

这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四无量心,时时刻刻要用这来行道、来处世;面对现实,应付一切的环境。怎么叫「无量」呢?无量,就是没有限量。你不要半途而废,中道自划,说够了!这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是没有够的时候,多多益善,愈多愈好,把它推而广之,扩而充之,才能做到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,这是我们佛教徒应该实实在在去做。

还有,身为一个佛教徒,一定要「忍」。忍什么呢?就忍你所不能忍的那个事!所忍的忍不了了,那就没有了,一定要忍得了──你忍得才能了;你若不忍得,就不能了;不能了,你那个「业」就没有消,「情」也没有空。你要了了,就是「业尽情空」。

在佛教里,修道就像什么呢?就像眼睛里边不能流进砂子一样;你修行,有一分真心,就有一分成就、一分感应;你有十分的真心,就有十分的成就、十分的感应。成就和感应,不需要在心里头存著,说──我修行,就为的要有感应,为的有成就。那就错了,这就叫「头上安头」。你修行就是修行,不须要求成就,不需要求感应。也就是什么呢?就是「但问耕耘,不问收获」,我们种下的田,好好种下去、耕耘、灌溉它,把草给拔去,就把土弄松动一点;没有水的时候,浇它一点水,这样子才能收成。

可是你不能说──我没有用耕耘、灌溉的功夫,我就想要收获。这是无有是处的。你不要像那很愚痴的人,没有读书,就想要得到博士学位;没有买马票,就想要中头彩;没有种田,就想要收粮、收榖;甚至没有吃饭,他就要想说我不饿了;没有穿衣服,就想我不冻了。这若不是一个愚痴的人,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?我们大家切记──不要自己骗自己,不要自己认不清楚目标,还是在那儿认贼做子,舍本逐末;把光阴都空过了。

我们佛教徒是学佛的「慈、悲、喜、舍」,但我们最舍不得的东西是什么呢?就是「无明」、「烦恼」。谁没有「无明」、「烦恼」,那谁就是真正的佛子。无明若不破,烦恼若不断,就离佛很远。无明里头包括「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」五钝使,也包括「嫉妒、障碍、我慢、偏见、邪见、……」,而这都是人生死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