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过迁善 ── 一切往好的做

◎陈吉雄 - 九十八年一月卅日讲于台北‧法界梁皇宝忏法会

今天是大年初五,先祝福各位:「新年快乐,万事如意」。在经历国际金融海啸之后,深深祈望我们的国家,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,五谷丰收,人人健康快乐。

师父上人曾经在万佛圣城春节时,勗勉大家:「新年开始,就是要改变旧习气。从今以后,我们要选择新的方针、新的宗旨,重新做人。所谓新的方针,就是把嫉妒、障碍、贡高、我慢等习气完全消灭,不令它发生作用。所谓新的宗旨,就是不争、不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语。」

师父上人并且说:「对于以上各项,大家一定都听了很多次,但能真正实行的并不多,所以期望大家都能说到做到,才能达到做人的目标。」

人的一生,匆匆忙忙,劳劳碌碌,所追求的到底是甚么?我们做人的目标是甚么?其实,人一生的努力,最后祇在追求「心」与「境」的平衡而已。「心」就是自己内心的情境,自己的想法、感受;「境」就是身体外在的处境,客观的状况。而我们的一生,就是在「心」与「境」之间,努力创造好的空间,去求取圆融、平衡而已,这是我们做人的目标。人生最后带走的不是名位、财富,而是一个更好的自己,留下的是一个更好的环境。

然而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做人的目标?其实靠的是「戒、定、慧」。人的一生,会遇到很多事情,发生很多事情;这个时候,人将有很多的选择,有好的,也有坏的,有应该做的,也有不应该做的。如果能「持戒」,你便会有正确的选择。而每一件事情的结果如何?成与不成?靠的是自己不断的努力,和坚强的定力,因为有正确的选择、坚强的定力,最后产生了智慧,进而达成人生的目标。

人的一生,只不过数十寒暑而已,转瞬之间,就消逝了,可是人人放不下,执东著西,争名夺利,勾心斗角,在名利上徘徊。对于任何事物,都想「得到」,同时也害怕「失去」。最后或许是「得到」了,但是也因「得到」,而失去原本所「具有」的。无论是在事情的过程中,或是最后的结果,你将发现为了「得到」,而失去了「本有」,所以人们往往经历得失后,才看到「舍」,才知道要「舍」,「舍」就是「付出」,「付出」就是「布施」!

而「布施」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作为中,其实就是帮助别人。助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,是我们应该做的事。谈到助人,我们要如何做,才能真正的助人呢?重要的是,你要感受到别人的需要,让人家愿意接受你的帮助,而又如何才能让人家愿意接受呢?

一个人光只是优秀、厉害是不圆满的。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称赞、肯定,只要够优秀、够厉害,就可以办到,但是要让别人愿意接受你,就要靠谦卑。助人,是件最谦卑的事;如果有人不愿意,那是你不够谦卑,你还有嫉妒、障碍、贡高、我慢的习气。你让都不让,别人怎么会愿意接受你?要真正做到不争、不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语,人家才会愿意接受你的帮助。

帮助人要以开阔的胸襟,以同理心对待。人人生而平等,和人家相处,不要有分别心。自己和他人都一样,并没有不一样,只是他目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已。帮助人家,要至诚恳切关怀别人,让人家感受到你的用心,一个人受人欢迎、欢喜,除了具有能力、智慧之外,更需要有一颗「关怀」的心!

学习佛法,重要的是要将佛陀的教诲,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,切实实践;也就是师父上人所说的,要说到做到。所以我们在生活中,要时常观照自己,反省自己,有那些习气、想法需要改变。人的一生,在经历得失之后,知道要「舍」,要「付出」,要「改变」。一个人出生之后,历经成长、茁壮、老化,一直到死亡,要经过许多的考验与磨难。所以,人的一生,不能以不变的自己,走完人生的旅程;一定要改变自己,让自己能度过难关。

人生无常,环境都在不停变化,如果自己不变、执著,迟早会出问题。发现问题,就要改;越不改,人生就会发生「苦」;如果不愿意改善自己,就会一直苦下去!人愈喜欢讲道理,遇到问题,遇到苦,就愈过不去。只讲道理,是行不通的。智慧不是道理,智慧能够解决问题,圆满处理事情的能力,就是智慧。

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,经由帮助别人,让自己学习谦卑,以平等心关心他人;以慈悲心,行菩萨道。让自己做到不争、不贪、不求、不自私、不自利、不妄语,这是人生的真义。

佛法能洗涤众生内心的尘垢,帮助众生忏悔往昔业障,去除贪、瞋、痴,端正众生的言行举止,引导众生走向人生的康庄大道。我们过新年,参加「梁皇宝忏」法会,但愿大家都能发露忏悔,改过迁善。师父上人告诉我们:过新年,要发大誓愿,一定要改过迁善!要怎样改过自新呢?也就是一切往好的地方去做,体会并实践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的真正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