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莫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

◎张允芸居士十一月廿五日讲于花莲弥陀圣寺楞严法会

今天是我的生日,通常过生日的时候,会回想自己这一辈子做了那些对,做了那些错?这一年来学到了甚么?错过了什么?

今天早上起来,第一件事情就是佛前忏悔,忏悔这辈子所错过的许许多多的事情,最大的错过就是跟上人的缘。我在一九八八年到台北工作,有一天看到一则新闻「宣化上人莅台弘法,于板桥体育馆举办法会」,我自以为是地想「上人?众生不应该是平等的吗?」因为那时候的无知,让自己一次、两次、三次……错过了面见上人的机会,错过了亲聆教法的机会,就这样一直地错过,直到上人圆寂了,一九九六年秋天我才进来法界。

第一次去万佛圣城时,在喜舍院看到墙上挂了四十二幅图,被告知是上人亲笔所画,我却用看博物馆藏画的眼光来看这些画作,心想「果然是素人的作品!」虽然我已经亲近道场学习,但仍用自以为是的狭隘眼光来看大善知识。一直过了很多很多年,慢慢薰习慢慢薰习,才明白上人何止是上人,根本就是佛菩萨,哪有人可以慈悲到那种程度,从十多岁就不停的观机逗教教化著众生;对上人,现在的我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赞叹。《释氏要览》上说「内有德智,外有胜行,在人之上,名上人。」而宋代以降,「上人」也是对和尚的尊称;和尚则是方丈的别称,其意或亲教师或依学或大众之师。无论哪种定义,宣公上人就是上人,甚至上人二字亦不足以称之。

以前什么都不会,却以为自己什么都会;而今才知道有得学了,现在开始慢慢地学着听招呼、每事问、学着看自己的心。今年初,法师要我们写《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》的读经心得。当时很开心有机会可以好好地看看这部传来中国的第一部经典;此经是四十二段的小品文字,环环相扣,引导著建立起佛教的基本概念。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说要断欲去爱,识自心源,才能达佛深理;此时大家都会说「对啊,我们都知道!」是真的知道吗?如果是真知道怎么会放任自己的身心呢?又会说「道理我们都知道,可是做不到啊!因为希望可以自在快乐!」对凡夫而言,自在其实是放任的代名词。什么叫快乐?这种乐是快快的来,快快的去,所以叫快乐。我们要的应该不只是快乐,我们应该是想要常乐;或许有人会说,不是常乐,我们要的是无生无灭、无来无去。真的是口头禅人人会讲啊!而且一个说得比一个好,可是真功夫就……。

有一次云法师为常住众上课:「每一个人说一下,你们来到弥陀圣寺,对自己有什么期许?」每位法师讲的都很简短,一路听下来,几乎都是非常类似的内容「我什么都不想,只希望不要错因果就好。」我是倒数第二个人讲的,我的世间法经验告诉我,这时候最好不要和别人讲得太不一样,不然很容易出错。但是,转念又想,既然来到这里,就应该把心中的话直接说出来,不要像多数世人一样说话曲曲拐拐的。于是就很大声的说「我来弥陀圣寺,因为希望这辈子可以了生脱死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」当时云法师似笑非笑看了看我,欲言又止的点了点头,等大家全部讲完了,云法师淡淡的说了一句「了生脱死,这种话我都不敢讲啊!」我听了之后,忍不住举了手说:「法师,我是真的这么想的,而且我们不是一直被教导说要了生脱死吗?法师您出家这么多年,修行这么好,为什么您说连您都不敢这么讲?」法师缓缓的回答说「一步一步来,修行要踏实,要从眼前一步一步地走。不要想那么多,多想是妄想。」我听了之后似懂非懂,但是,我把法师的话记了下来,相信日后慢慢的会懂得。

《四十二章经》有一句话我非常的震撼,就是「甚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」,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,不要相信自己的思维,因为那是不可以相信的。怎么会这样子呢?我的感觉跟了我一辈子,为什么不要相信这感觉?因为我们都是一念无明而来的,还要再去相信更多的无明,不就是错上加错了吗?那么,要相信什么呢?要信大善知识的教导,我们眼前的大善知识是上人,眼前的善知识是法师,法师们是真正在修行的人,他们身体力行走在修行的路上,或许多数的他们不是一百分,但是也都已经到八九十分了,我们呢?我不敢说别人,自己很诚实地认为目前还是个位数,因为才刚刚入门学习,六十分连想都不敢想,那离我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。

在这里我学着要努力寻找真心,不要顺着我们的识心。如果只是顺着我们思维心去走,就和时下的年轻人没有两样了,「只要我喜欢,为什么不可以?」「只要我高兴,有什么不可以?」我们都是秋天年龄的人了,甚至都已经到深秋了,怎么会跟那些春天刚发芽的人一样的想法呢?今天早上诵《楞严经》时,有讲到「譬如国王为贼所侵,发兵讨除,是兵要当知贼所在。」我正在找我的贼,不太好找,这贼很会躲,但是我会努力去找。你的贼在那里呢?